新甘肅·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華東 通訊員 梅金娟
夏日的隴東高原,山巒疊翠,天高云闊。在中央紅軍和紅25軍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90周年之際,8月1日,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正式開園。這座承載著“兩點一存”厚重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地標,以“星火耀南梁·逐夢新征程”為主題,將紅色基因、文旅創(chuàng)新與鄉(xiāng)村振興融為一體,為新時代長征精神傳承標注了鮮活注腳。
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鳥瞰圖。新甘肅·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李磊 攝
薪火相傳:從革命圣地到精神高地
清晨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南廣場上,音舞詩畫《長征頌歌》、情景表演《緬忠骨》等節(jié)目輪番上演。這座占地1.9萬平方米的公園,以“一街一廊三巷八區(qū)”的布局,將陜甘邊革命根據地“落腳點”“出發(fā)點”“碩果僅存”的歷史地位具象化呈現。
“這盞看似普通的油燈,卻照亮了陜甘邊區(qū)革命的漫漫長夜。1936到1943年,習仲勛擔任關中特委書記期間,就是在這樣的油燈下,寫下了《關于關中分區(qū)工作總結》等重要文件?!痹谀狭盒腔痧^,88歲的革命后人路笛捐贈的油燈前,游客們排隊體驗“點燈儀式”。從蘇幣展覽館的土法防偽技術,到義和昌藥鋪的紅色故事,再到兵工廠研學點的軍工場景復原,公園以200余件實物、43處沉浸式體驗項目,構建起“可觸摸的歷史課堂”。
來自寧夏中衛(wèi)的游客賀勝利在參觀后感慨:“這里不僅是紅色資源的‘活化’典范,更回答了‘如何讓革命文物說話’的時代命題。”
創(chuàng)新表達:讓歷史與青春“撞個滿懷”
“金豆豆,銀豆豆,粒粒不能隨便丟!”在劇本殺《豆選烽火》體驗區(qū),年輕人身著粗布衫,用陶碗重演著陜甘邊區(qū)民主選舉的場景。
展示園內,這樣“年輕態(tài)”的設計比比皆是:時光郵局里,游客可用“拍報機”生成復古版“南梁頭條”;南梁印社300多枚原創(chuàng)印章融合長征路線與非遺元素;非遺劇場內,說唱藝人用方言改編的《紅色頌》引來陣陣喝彩。
“沒想到紅色旅游能這么潮!”來自西安的大學生王婷在文創(chuàng)市集買了“千歲香包”手機鏈。市集上,60余種產品將南梁元素與現代設計結合,其中“紅軍行軍香包”復刻版更是供不應求。展示園運營方花池集團董事長李永久介紹:“我們邀請13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駐場,讓剪紙、布貼畫等古老技藝成為紅色IP的載體?!?/p>
科技賦能則為傳承插上翅膀。VR實景體驗“過草地”、AR眼鏡解鎖文物故事、直播間里“云游南梁”……“數字長征”的巧思,令游客贊嘆: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的化學反應,讓紅色教育實現了從“走近”到“走進”的跨越。
全域聯動:紅色熱土繪就共富畫卷
現在,南梁鎮(zhèn)荔園堡村的民宿經營者楊志麗忙得腳不沾地:“房間早訂滿了,土蜂蜜和蕎面成了暢銷伴手禮?!闭故緢@帶火的“炕頭經濟”,讓村民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。數據顯示,華池縣38個行政村依托“研學基地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2024年鄉(xiāng)村旅游綜合收入突破9500萬元。
這種聯動不止于旅游。展示園北門的“岐黃民宿群”以中藥文化為特色,帶動周邊建成5個主題農業(yè)園;“我在南梁有塊田”項目吸引城市家庭認領,150塊田地孕育出“共享農業(yè)”新業(yè)態(tài)。
華池縣文旅局工作人員王鵬表示:“我們以展示園為核心,串起抗大七分校舊址等20余處紅色遺址,打造‘吃住行游購娛’全鏈條,讓精神傳承與富民強縣同頻共振。”
夜幕降臨,露天電影《南梁烽火》在非遺劇場放映。銀幕前,有著56年黨齡的荔園堡村老村干部邵文會抹淚感懷:“當年紅軍在這片土地上流血犧牲,今天的發(fā)展就是最好的告慰。”
2024年,華池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5.54億元,同比增長27.7%。新能源、數字經濟等產業(yè)與紅色文旅并駕齊驅,老區(qū)正書寫著“紅綠融合”的嶄新篇章。從革命烽火中的“陜甘星火”,到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金色碩果”,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不僅僅是一座公園,更是新時代趕考路上的精神火炬——它照亮來路,更指引前程。